文 / 梁庆Written by LIANG Qing
关于Mao Space :
自2014年成立以来,Mao Space一直致力于探寻当代艺术与上海城市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如今落位市井弄堂,意味着其更加贴近另一种意义上的“上海”,而如何在更深层面挖掘城市语境中的文化资源,如何激活这些资源与当代艺术的结合点,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以当代艺术介入都市公共空间,将会是Mao Space未来持续探索下去的主题。
文 / 梁庆Written by LIANG Qing
关于Mao Space :
自2014年成立以来,Mao Space一直致力于探寻当代艺术与上海城市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如今落位市井弄堂,意味着其更加贴近另一种意义上的“上海”,而如何在更深层面挖掘城市语境中的文化资源,如何激活这些资源与当代艺术的结合点,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以当代艺术介入都市公共空间,将会是Mao Space未来持续探索下去的主题。
“孢子散落的房间”是一个与自然和身体紧密相关的混合媒介展览,由艺术家张文心为THE SHOUTER策划,参展艺术家/厂牌有214、陈泳因、刘毅、王令杰、王旭、肖幸、辛未、蓿宙和巫唱片。作品包括绘画、摄影、雕塑、视频、写作和音乐等。作为身体及精神延申物的艺术作品,它们将“占领”曾作为私家居所的展厅,共同虚构出一个不在场的空间主人。
在日渐机械化、遍布认知隔阂的当下世界,展览试图以孢子为索引,讨论如何建立新的连结。相比起种子,孢子的生长发育过程更为原始和独立,但也更为顽强。这类似于许多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孢子散落的房间”并非对某一单一图景的描绘,而是更关注艺术家的个体经验,以及,当作品共处一室时,它们之间、它们与修道院公寓这栋历史建筑,以及空间中的人与作品之间,自然生发的共鸣。
孢子的生命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它们从依附在植物或菌类表面的细小颗粒,经历一次次转变,最终形成完整、复杂的生命体。这次展览中的作品也是如此,它们用一次跳跃、一些滚落、一丛喷发、一轮变异,描绘着身处宏大社会图景中的人类个体。也正是在这些轻微出离的瞬间中,某些意识的粉末逐渐聚集,形成一条条新的、细小但不断生长的路径。它们悬浮在空中,召唤着每个踏入房间的人,前来汇合。
展览日期:
2021/01/22 VIP及媒体预览
2021/01/23 – 02/20 10:00-18:00 公众开放(逢周二闭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2层THE SHOUTER沉浸式体验店
文:付晓东
“生生”展试图在2020年的湖北武汉开启关于自然和技术的造物方式、艺术的功能,以及如何理解自然之母心智的讨论。展览试图把自然本身与其他下属的存在理解为跟人一样存在的意识主体,抑或,反过来把人的主体意识把握为某种自然的策划自身的数据算法。在复杂系统中,一切因素和相关性以湍流般的难以凭人力运筹预测的方式演化、涌现和变异。
建立在这种观察视角之上——
◐ “生生”试图讨论中国传统的宇宙本体论、自然发生论和天人道德一体论的世界观框架,思考如何重启天道和人技、自然与文化混融互生的关系;
◐ 也试图从生命政治的角度,以劳动、教育、技艺和生命形式等议题,来尝试探讨人的主体完善的实验机制;
◐ 最后,还将从技术创生之“物”的本体层面,反思人类文明所自我赋予的神话。
中国的“生生论”作为独特的宇宙本体论和道德一体论的框架,作为建构新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一种“自他——物我”、“天——人”、“自然——文化”具有同构关系的统一体的认识论的建构的基石。“生生”包含着万事万物阴阳相生的气化生成论,宇宙是自然发生的、自我生成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天地的乾代表开创,坤代表终成,天地交感,自然生化,运行不息,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的各种分类属性如同人内在身体一样,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人的生命与宇宙具有相同的构造,内在与外在具有互相作用的方式。古人超越了物质性的形式,看到了整体性和联系性。渺小的个体与宏观的宇宙都以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形成一种互相激荡,互相反转又互相关联的拓扑式的同构结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反对的是天人对立,美洲印第安广泛存在着“泛灵本体论”,一般是指灵魂和精神之类的东西,在人和万物的躯体之中自由流动,图腾论和类比论,展开了人与非人的存在之间替代性的认识模式。
东西方都有着关于整体论的联应(correspondence)世界观:把宇宙看成一个宏伟的和谐有机整体,其中所有部分都彼此联应,无需中介环节或因果链。中国文化的“感应”概念可以引出跨文化和混杂文化语境下的,反思现代性的多元认识论,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来进行不同知识型的探索和再生。
当劳动成为被资本压迫和规定性的工作,人则被异化为为资本赚取利润的工具人。人只有通过参与自主性、独特的劳动——创造性的实践——艺术实践,才是获得人的主体解放和自觉的一种可能性方式。人通过认识自身,认识人精神、本质、价值和作用,摆脱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和压迫,改变人被资本系统和权力结构异化的状态,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使劳动成为创作,通过自主性的劳动获得人的解放。
在此次文献展中将会呈现以教育为形式的艺术项目,呈现教育做为介入性的作品,讨论教育的目的、形式、过程、评价体系展开多种方式的尝试,
◐ 以“社会雕塑”的方式,反思权威等级中心制学院教育,而是通过教育的形式使更广泛的人群进行互相启发、连接与碰撞,建立知识和兴趣共同体的思想上的亲缘关系。
◐ 以工夫论的方式进行修身,通过自我选择塑造自身,通过创造性的实践获得社会的认同,使人的自主性和可能性获得解放。
希腊文的自然(φύσις)就是“生长”(φύω)的动词,原意也是自然的生长。在技艺之中,我们也试图寻找创生的原因在于自身之中,而不是自身之外,技艺具有一种更高意义的制造,自己生产自己,如同天地创生一般。
在后人类世的克苏鲁纪中,人与非人同样共处在同一个世界之中,技术物成为生产和创造的主体,成为所有未来可能性的必然要素。
◐ 非人类中心主义就是要在物种之间换位思考,人有必要把其他物种,包括AI、自然和其他非人,看作一个同样有其内在规律和视界的主体。
◐ 把自然和其他存在理解为一个主体,即如拉图尔所说的“盖娅主义”(大地母亲),以及哈拉维所说的“克苏鲁纪”(超人类、外人类、非人类,以及腐殖质人类的内在互动)。人成为附着于盖亚的次要主体。
在多种学科混合应用的当代,人越来越成为被技术规定化了的工具,喜好、情绪、习惯,都成了被大数据化了一切行为可被预测和控制的商品。偶然性则成为意外打断和终结这个程序算法的闭合循环的意外之笔。基于基因改造的生命科学、计算机编程规则和AI深度学习的技术等,也会概率性的出现了不可控的,偶然的和突变的创造性意外,涌现和变异,如同创造性的艺术。
“生生”亦是把人造物作为一种创造性主体,通过技术物的主体的设定方式来反思人类本身和世界的生成关系,技术与自然天道,新物质主义与非人,亦成为了一种同构性的关系。
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急功近利,以多元认识论看待其他主体,在总体性的生灭流变与繁衍共生中,不断的互相感应,碰撞偶然,即生生不息。
在数字时代到来的当下,人们的出行记录、消费记录、社交平台的生活记录等都以代码的形式储存在庞大的数据库之中,每个人的存在似乎都是有迹可循的。
共存于视野之内而在数据之外,有许多存在但鲜少留下痕迹的事物。本次展览邀请四位艺术家参与,他们通过各自的创作方式捕捉这些视野的盲点,将它们的“存在”以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如果说艺术作品是记忆的载体,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留下的痕迹之一,是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那么后人修缮及维护古建筑的行为便是一场生生不息的艺术创作。
“存在·痕迹”有幸在这样一座修缮后的古建筑内举办,展览围绕自然、建筑、社会群体三者展开关于“存在”与“痕迹”的探讨。
策展人 姚瑶
「无限循环 project」
和弦:混合记忆
2020年秋天,我们希望呈现一个多元的展览项目,邀请了郝经芳&王令杰、康宝华、刘珂、马立华、宣琛昊等六位艺术家,涵盖了绘画、装置、声音等不同表现语言的艺术家,立体的呈现不同创作语境,此次展览是“无限循环 project”的第一个项目,之所以选择“和弦:混合记忆”这样的主题,源自于此次参展艺术家的不同,但又在同一个物理空间的“生成”。
我们无限的向往自由,但是今天我们对于自由的理解和以往不同,我们终究要探寻什么样的自由或者自己?人在渺小的宇宙回看地球是分外的渺小,而宇宙是无数次的轮回,我们的存在是这无限轮回的一瞬间的,我们终究想摆脱宿命和轮回,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科幻与穿越的故事,艺术是不是这样一种打破轮回的方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每个有独特语言的艺术家终究会突破“框架”和世俗的惯性,就如同在浩瀚的宇宙里的那一次回眸,我们对未来无知,深陷循环,却力求寻找突破的自己。哪怕再微渺也要尝试!
韩春阳 2020年10月20日晨
———————————————
11月8日,《和弦:混合记忆》作为《无限循环》艺术项目的第一幕,在位于衡山·和集12号的二层空间正式奏响,也为上海纷繁热闹的艺术季带来一隅独特的风景。此次展览由韩春阳担任策展,邀请到了郝经芳&王令杰、康宝华、马立华、宣琛昊、刘珂六位艺术家共同参与,通过不同的语言和创作方式呈现个体对于生命独特的记忆。
汉娜·阿伦特曾在著作《人的境况》中谈到Mortality(有朽性)与Immortality(不朽)的概念。如果将其引用至艺术的范畴中,那么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正是将其带离物理限制,达到Immortality的路径。也是我们得以看到,生命在时间的重复性外,开辟出的新的纬度。在《和弦:混合记忆》的展览中,六位参展艺术家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生活经验。而他们聚集在同一个展览时,混合而成的记忆,也为其作品所探讨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解析视角。
在这场特别的展览之中,旋律是串联所有内容的主线,康宝华谱写在乐谱之上中的音符,率先在观众踏入空间之际,侵入耳畔。这支为展览特制的《60年以后再见》,以【开始】、【挣扎】、【重启】三个篇章,铺陈着无限循环的基调,透过起伏的乐符,将观众从现实生活的状态中,逐步引入观看的氛围当中。
“我想用各种人的脸把一个空间铺满,然后在空间里回荡不同的对话声,各种语言,越多越好,他们谈论生活、爱情、死亡、政治、哲学……就是这样”
这是刘珂对其作品的一段自述。位于展厅入口处的12幅缤纷肖像,是其在2018年创作的《陌生人》中的一小部分。彼时,刘珂正在异国求学,以“他者“的身份观察着周遭,并对其进行记录。而此时,通过绘画的载体,艺术家又将其“他者”的视角,巧妙转嫁于了观众。观赏这件作品的体验,就如同观察着朋友圈列表中那些熟悉的ID,字符背后或许只是生活里知晓面容的陌生人。
在一旁宣琛昊的作品中,对于人的观察则以更科学性的自然演变出发。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已告知人类,物种进化的奥秘并非跳跃的。因此,宣琛昊笔下虚拟生物的亲缘族谱也秉持着严谨的方式“进化”着。借助同构学的归纳方法,他将自然景观进行了一轮符号性的转化,然后使不同物种有机地交融。这一过程中,原始物种迸发的生命力,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冲击性的势态。这是创作者自我博弈的痕迹,也是造物过程中所散发出的自由之姿。
然而透过这些作品的名字,艺术家又观者进入画面开辟了另一条通道。进入其中,人们将看到以求偶之姿绽放的花苞化身成了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热带雨林的植物被冠以拟人化的形态摇曳舞蹈……
走出宣琛昊建构的绮丽幻境,马立华的绘画更像一场静气凝神的冥想。这些看似简洁的画面,在持续的凝望后,会展露出某种暗涌的气息。画面底层的色彩与圆形的线条,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力,当其并置时又构成了理性的平衡。这一过程,如同人在架构内心世界时,不断与外部现实角力后获取的一丝宁静。亦如物派艺术家关根伸夫言及的:“世界以其自在方式存在,所以怎么能说我们是在创造呢?我所能做的只是尽现自我,还世界其本来面目,让这种状态更加清晰。”
关根伸夫的这段自述也同样适用于解释郝经芳&王令杰的作品。这对常年穿行法国、上海两地的艺术夫妇,对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在作品《星空》中,艺术家幻想在地面中打开一条隧道,可以穿过地心,低头俯瞰到地球一端所能仰望的星空。而到了《黑色,万物运动的宇宙中》里,他们又将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徐徐揭开。即阿伦特所说的:“人类仿佛试图以自己的生命,在万物都做圆周运动的宇宙中,画一条直线。”
当观众凑近画面,可以观察到一个微小白点,沿着随机的相切弧线不断移动。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画出那条直线,但当自由意志的思考开始萌动,无限循环的轨迹就已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正是此次展览,可以带给观众的。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当天还展开了一场跨界身份的对谈。曾参与撰写《艺术法-中国篇》的知名律师奚敏洁女士作为对谈主持,与资深艺术从业者黄娟、王源,以及艺术家王令杰,同观众展开了一个多小时的思维碰撞。席间,奚敏洁以专业视角所分享的艺术IP赋能产业的经典案例,和黄娟及其团队以具备表演性、互动性的内容,辅助艺术场所开拓运营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展览之外,艺术在公共域应用中所能激发出的无限可能。
———————————————-
【无限循环 Project】
Infinite Loop Project
和弦:混合记忆
Chords:Mixed Memory
艺术总监:黄娟
学术主持:陈瑞
特邀嘉宾:奚敏洁,王源
策展人:韩春阳
艺术家:郝经芳&王令杰,康宝华,刘珂,马立华,宣琛昊
展览时间:2020.11.7-11.30
开幕酒会:
11月6日(周五)下午16:00~19:30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326号
开幕6号下午15:00-16:00
talk主讲嘉宾:奚敏洁,王令杰
下午18:00-19:00
艺术家演出:康宝华
7号下午15:00-16:00
奚敏洁,黄娟,王源
——————— 展览前言———————
文 | 陈勇劲
武汉美术馆馆长
“金城银行”是一个金融机构,民国早期分布于中国的各大城市。但在“艺术之城:金城银行前世今生(1930-2020)”的展览里面,通过以时间为线索的梳理,立足于建筑的角度来叙述不同时间段的功能认同,以及在某个阶段的“身份”转移对其将来的社会影响所带来的时效作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功能设定,都会由此引发一段历史,还有背后的故事,这些或长或短的片段,合成了“金城银行”作为建筑内在历史演变的自身结构。
如今,当武汉美术馆成为“金城银行”现在的身份,并且就在这座老房子里做了一个与之相关的展览,是希望通过对过去和今天的讲述,让观众能够在史料的浏览中、艺术品的观看里,发现和重塑“金城银行”对于武汉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作用与价值。
这座欧式古典复兴主义风格的大楼坐落在汉口最为繁华的街区,1930年由中国银行家出资兴建。清末民初的“开埠”,成为汉口贸易史上一个重要的界标,使其贸易影响力扩散至国际。
开埠后,武汉的间接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洋行云集,汉口渐成重要金融商贸区,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城银行应势而生。从银行大楼到日军汉口陆军特务部发生在1938年,抗战胜利后大楼由金城银行收回复业直至解放后,1952 年金城银行参加了公私合营银行,大楼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拨交给武汉图书馆使用,1957 年设立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这些构成的“前世”,让这座建筑浓缩和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而“今生”的开始被定位在武汉美术馆的规划之初,2003年,市政府将银行大楼及其附属建筑做了符合现代美术馆功能的设计改造,2008年武汉美术馆正式入驻,2015年获得文化部评估通过,成为全国十三家重点美术馆之一,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 20 世纪建筑遗产”。
90年并不长,但横跨数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迁显然经历丰富,以至于因为可见才会可考、可读,其中“今生”托付的美术馆身份,同时肩负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使命。
迁入金城银行的12年里,武汉美术馆始终将与武汉发生关联的专题展览和史料研究作为主要方向之一,通过持续积累,使美术馆成为观察与见证本地域社会历史发展形态、城市文明进步状况、文化艺术发展生态的中心和基地,增加了了解武汉城市文化记忆的渠道,使优秀的历史建筑、美术作品惠及更多的观众,充分实现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唤起更多市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认同、归属和热爱。
可以说,对这些记录武汉城市历史与视觉记忆的作品收藏与保管、研究与展示,探讨城市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是武汉美术馆承载着记录、宣传武汉城市特征的重要职责。
前世与今生的讲述一定是指向未来!让更多人关注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关注武汉城市文化未来的发展,发掘具备发展潜力的新锐艺术家,一直是武汉美术馆的重要责任。此次展览的一个版块就是邀请到几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创作,通过各自作品的不同呈现方式,将“金城银行”的建筑属性转换成一个文化命题;用多样的艺术语言处理时间,最终希望能在艺术家的意图里,发现他们站在各自的知识结构之上对这座建筑、对美术馆未来的启示。
需要强调一下,“艺术之城:金城银行的前世今生(1930-2020)”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能够成为十分之一当属不易,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荆菲女士为之付出的努力可以想象;这个展览能够得以顺利呈现,离不开美术馆团队精准、高效的合作,感谢他们的智慧和勤奋。纵观上下,很明确的是策展人会在展览陈列中将其结论指引到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陈述,如同站在将来回望今天,能像今生我们讲述前世的故事一样的激动和欣慰;这个结论就是关注青年,将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的发现和传播,贯穿到武汉美术馆未来的发展主线里,使之成为人文和情感关照下的“艺术之城”。
2020年10月8日
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
艺术之城:金城银行前世今生(1930-2020)
展览时间:2020年10月23日至2020年11月22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3号展厅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支持单位:天津金融博物馆
武汉市档案馆
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
出品人:陈勇劲
学术主持:严长元
策展人:荆菲
艺术总监:高小林
展览总监:宋文翔
展览统筹:张文博
策展助理:刘舒畅
平面设计:代楷 陈文娴 郎丁设计
展陈设计:程俊 万 蕾 谈建桥
藏品支持:王佳 林国辉
公教活动:蓝天 李 沉
学术活动:耿爽 杨倩倩
媒体宣传:李霞 严雨桐
展览组委会(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 宇 刘永茜 刘 雄 宋文翔 张文博 陈勇劲 高小林 彭于虎
樊 枫